中文|English

亚太自行车展

究竟卖自行车的还有谁在赚钱?

来源:未知   发布时间:2016-09-26   点击:915次

作为一枚自行车圈的自媒体人,在今年年头已经听见颇多利好的消息,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在2016年大干一轮。然而过了9月,这年都过了一大半,市场还是没有太大的起色,很多人还是不看好,甚至彻底离开这个行业了。适逢亚洲自行车展,我还是决定去南京看看,一来和老朋友聚聚,二来走走江浙沪,打听一下究竟现在自行车行业的形势如何。


然而走完一圈亚洲展和江浙沪回来,我接触到的小伙伴都没说太难过。得益于我自己是超级发烧友、又混过自行车媒体、又开过一阵子自行车店,和品牌商、渠道代理、车店、各大媒体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,而且人也比较八卦,所以套了不少行情回来,也斗胆放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

究竟这年头做自行车的,还有谁在赚钱!?


不要说我是标题党哈,这个“赚钱”是一个广义,旨在探讨一些在自行车圈一直运作良好或者全新的模式。本文夹杂着大量个人观点,而且文笔一直一般,仅供参考,认真你就赢了。



亚展最大亮点之一是合利兄弟请来奥运冠军坐镇,不论冠军骑的车大家买不买得起(小道消息,LOOK的场地车产量非常低,所以合利兄弟不会单独零售,基本全部被国家队和各地省队消化了),宫金杰和钟天使的这块金牌,确实为自行车产业带来了新希望。


这些年坊间传说合利兄弟一直靠国家队过着安稳的日子,但是这两年新负责人接手之后,从各渠道的动作来看,合利兄弟也开始“放下身段”把零售抓起来了,具体表现就是把产品价钱调低。和合利兄弟的小伙伴开玩笑说:以前老板是因为法国人产量太低,反正没货,干脆卖高价;现在老板是做教育出身,加上产量跟上了,让多点人能买到,也好好传播一下高端骑行文化嘛。


同理,传统的强势代理商,在这年头都因为货量足,而把价格调低,加上一直卖高端,以前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打下的良好品牌形象,这个时期转化来得刚刚好(我哭着买了台LOOK 695,终于买得起了~~)。所以抓住好的高端品牌的代理商,还是能保持赚钱。



其实高端品牌的价格战今年要开炮了。然而早在一年多之前,我们所熟知的佳能戴尔早就把价钱降下来,因为我在南方,近香港(大陆卖车的,对这地方又爱又恨),所以对价格特别敏感,最近居然出现了一个很好玩的现象——行货比水货便宜!这次去亚洲展,听到一个蛮有趣的事情,香港人过来大陆买佳能戴尔。确实,我参考过所有价钱,中国的整车零售定价比官网都低。而且渠道也宽松了,佳能戴尔的量确实跑得不错。


针对中国市场的定价、推出的特供车型、技术下放,产品适销对路,确实滋润了不少车店,而且作为“技术疯子”,佳能戴尔还是每年还是会拿出各种花样来吸引大家更新换代,而不像某几个老牌每年换换涂装敷衍一下。


所以会变着花样玩的一线品牌,在中国还是能继续赚钱。







闪电选择在亚洲展做新款ROUBAIX国内首发,并立刻提供数台试骑车,在展会同期的体验日做试骑,可见闪电的重视程度。


据路边社透露,上年闪电国内卖了大概1.2亿,然后我简单做了算术,闪电最高销量的车单价在1.2万人民币左右,也就是闪电一年大概卖了8000-10000台车,一个月也就是600多台(猜的,仅供参考,认真你就赢了)。


没有通过代理商形式进入中国的闪电,直接体现这些一线大牌的生存状态,用一句话总结吧——表面风光,实际过得蛮坎坷。中国公司的裁员和之前的持续性烧钱打形象店,其实已经把弹药耗得差不多,市场又不争气。要继续赚钱,降价吧!对的,2017款闪电的整车价钱又会有惊喜。




最近刚好自己的摄影业务和国内自行车品牌接触得比较多,我区分国内品牌有三种:


1.自己有工厂而且一直有OE代工业务的;

2.自己设计,找工厂代工的;

3.山寨。


其实基本上纯山寨已经死得七七八八了(听刚去完欧展的小伙伴说,今年少了很多中国面孔拿着相机对着新产品狂拍狂拍)。第二种,价位低跑量的还在和工厂斗智斗勇,很多时货期断断续续,使得节奏很乱;高价位产品却因为人工成本节节攀升利润压缩得越来越厉害。


然而最牛的还是一直认认真真做自己品牌,但是背后还有强大的OE代工作为支撑的。交谈下来发现,他们销售额还是能保持住,因为自产自销,成本能控制得很好,这些品牌还会组建B2C电商团队,诸如喜德盛、千里达、狼途等,还是一直在赚钱。而且他们才肯花钱玩一些创意营销。他们一年的总销售额都在1.5-3亿上下(不算OE),对的,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实力!





上年很多小贸易公司都关门了,剩下的都是卖货能力超强的人,这种人要不就是拥有一家开了很久的车店,要不就是从大贸易公司跳出来野蛮生长。好的品牌都给大贸易公司牢牢抓住,他们拿到的都是二线代理价格。然后有些大贸易公司,自己在线上把二线代理的批发价换成零售价在卖。斗?拼现金吧,更加恶性循环。2015年年初那场混乱的代理价格战还记忆犹新。小贸易公司可谓是绝处逢生。


现在我接触的几个比较好的小贸易公司都在逐步调整策略,把已经有的品牌牢牢抓住,不轻易乱卖,每天坚持在微博微信更新转发自行车信息和自行车鸡汤图。然后开始关注海外,自费到欧洲展直接和尚未在国内有经销的品牌接洽,取得代理(我的微信朋友圈上个月这波人刷了一个月屏,各种羡慕妒忌恨),慢慢地,大家口碑相传,高端零配件的生意越做越好。(图中那SCHMOLKE 46cm宽度弯把只有156克,号称最轻最硬,要价接近4000RMB,却有不少人乐意消费)。



上一年制造了不少话题的700BIKE,一直和传统自行车渠道保持距离,今年突然来参加亚洲展,很是神奇。其实我对渠道比较敏感,他们一直保持线上销售的模式也开始转变了:线上张向东继续高逼格推广,线下开始大量放货出去。坊间猜测是因为时限已到,要给投资人交待,特别是一直唱衰700BIKE的人也在撩起新的话题。然而我个人觉得,作为跨界跨得这么大的品牌,这种模式是新的,不管他之前姿态如何高,现在拥抱业界,为时不算晚——我打探过,自行车店卖700BIKE的车其实利润还不错。他们线上的推广不是白做的,我身边大量年轻人都听过这个品牌,就是看不见摸不着不敢下手,现在线下铺开卖,我蛮看好的。


路上真看见有人骑过的国产品牌,我才认为合格,从媒体转型到做自行车的700BIKE,在赚钱吗?不见得,但他帮忙教育市场的同时,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、可以尝试的模式。



说起媒体在赚钱的话,应该要数陈主任了吧!(这家伙以前就和我隔着一个办公桌)其实那时共事已经知道这小子一定会火——肯露脸、够屌丝、出镜有特色,最最最重要是专业知识丰富。他很久很久之前已经能把随便一支环法车队的车手名字倒背如流,而且骑车还算猛。据陈主任介绍,他在今年去法国报道环法的时候,居然有很多中国车迷和他打招呼(感叹很多隐形土豪车友飞法国看环法)。名气大了,薪水待遇各方面也是提高了一个档次。







我在南方认识很多KOL和网红,和他们讨教怎样赚钱的时候,他们给我一个名词——粉丝经济。确实乐视抓住了一批车迷,自行车这块的版权购买投入和资源投入,算是乐视在大体育里面比较有效果的一项了。这次亚洲展乐视的展位聚了不少人气,也拿出了VR联动自行车来吸引眼球。其实大家都看见乐视一直在努力,如果能认认真真做一款大家觉得合格的产品出来,配合现在的人气,赚钱也就简单了(虽然乐视不差钱)。



那边厢,传统媒体都在转型,纸媒向全媒体转,一时半刻还转不过来;网媒发展得最好的当然是BIKETO美骑传媒,今年还上市了。当然传统媒体转型还有一条出路,就是跨界。引用骑迹负责人的话:找自行车品牌拿十万做活动,像割肉一样难,找汽车品牌拿十万做活动,人家把预算案打回去让你重做——人家汽车品牌活动还没有做过这么低价的。











其实抱抱汽车品牌大腿真心不错。我自己的商业摄影业务接触的行业比较多,确实一离开自行车圈,耗同样的功,得到的报酬要多很多。但如骑迹负责人所说,自行车业界有养育之恩,对自行车业界服务还是有特殊的优惠。对的,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的,不都是因为热爱自行车吗?








和很多国内外品牌的负责人聊起E-BIKE电动助力车,大家都兴致勃勃。无论欧展亚展,几乎每个品牌都出了电动助力车,更不用说小米也跨界进来做这块了。刚好今年亚洲展和欧洲展时间挨得很近,很多人参加完欧展回来。我专门打听了E-BIKE在欧洲的销量——还不错!虽然还没有一些媒体吹嘘的大保有量,却还是能在街头看见不少。大量E-BIKE主要还是单车公园和一些大规模景区使用。


但总结下来,如果没有做到能出口的E-BIKE,基本上都是瞎折腾,国内山马转到公路车的革命尚未成功,E-BIKE怎么努力都没用。在欧洲有得卖的E-BIKE才是赚钱的(还不如多几个像MOBIKE那样,真正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城市车出现)。




其实还有很多个点想分享给大家,但受限于篇幅,还有些商业操作不方便透露,也就等下年南京的亚洲自行车展再会了啦!愿业界的小伙伴业绩能在逆境中重振雄风,愿车友骑车买车更爽快(玩了十年车,大家不觉得这两年买车便宜了好多么?!)。


作者:小荣